康熙十六年(1677)七月,康熙傳旨康親王,對鄭經實行“剿撫兼施,著重於撫”的政策,鄭經有幾分心動,但馮錫范等大臣不肯就撫,公然提出將廈門之門戶海澄作為來往公所,方可以罷兵息民。康親王斷然拒絕:“寸土屬王,安敢將版圖封疆議為公所。”
和議不成,清軍再行海禁遷界政策。
康熙十七年(1678)九月,鄭經派大將劉國軒率部攻打漳州城,鄭軍來勢兇猛,把漳州城團團圍住。海澄公黃芳世向康親王請令,率清軍出城應戰,敗歸驚悸而亡。藍理受令突圍到泉州搬救兵,殺退鄭軍,福建局勢基本穩定。翌年,藍理升任灌口營參將,官階正三品,卻因宵小使壞而得罪總督姚啟聖,被判處監禁之刑,關押在漳州。
康熙十九年(1680)初,清軍加大進剿鄭軍力度,相繼從鄭軍中收回廈門、金門,鄭軍退守臺灣。翌年七月,康熙重新起用施琅,封施琅為福建水師提都,統帥征台之師。施琅,原鄭成功部將,歸順清廷後,於康熙六年(1667),從海上出征鄭軍,無功而返,受人非議,這次朝廷重新委以重任,施琅特別留意隨征的將領人選。施琅得悉藍理是有一員猛將,勇謀兼備,遂想方設法將藍理救出囹圄,攬為己用,拜藍理為征台水師先鋒,操練水師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四月,施琅上疏奏曰:“海逆有日蹙之勢,航剿有可破之機。”康熙下旨同意施琅率眾向澎湖進軍。施琅隨即率領大隊舟師齊集銅山(東山)、古雷,等待信風。藍理帶一彪人馬駐紮在銅山宮前。
宮前是銅山島上一個小漁村,離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的風動石不遠,是一個缺淡水的地方。藍理這一彪人馬有萬餘水師,在宮前一駐紮下來,當天軍營官兵的食用水就成問題了。怎麼辦?藍理正在發愁之際,卻見帳篷外幾位當地漁民在士兵的帶領下,找上門來了。
士兵通報說:“藍將軍,這位村民說要見將軍。”
藍理聞報,趕緊依禮將這幾位漁民請進帳內。當中一位上了年紀的漁民說:“將軍是在為飲用水發愁吧?”見藍理點頭,他接著說,“小民叫吳增,我們今幾個來,正是想告知將軍哪兒有水。”
藍理喜形於色道:“吳先生,那就有勞諸位鄉親幫忙了。”
吳增謙虛道:“為將軍效力是應該的。這水在宮前媽祖廟前的古井內,我們這就帶將軍去察看。”
路上,藍理向吳增瞭解宮前媽祖廟的由來。 |